來源:學校大全網時間:2019-04-19 11:36:10
國際學校的同學們注意了,馬上就要面臨下半年的SAT考試,那么怎樣正確的把握好最后時間進行備考呢?下面看一些推薦的備考方法和技巧。
閱讀
閱讀重在積累!耳熟能詳的話,卻很實用。
這種幾個月突擊的臨時抱佛腳式“積累”雖然比不上學霸們從小閱讀打下的基礎,但是應付SAT也是足夠了,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擔心現在開始閱讀太晚了。在這里列一些讀的書、雜志和新聞,僅供參考。
小說:
Great Expectations by Charles Dickens
Of Mice and Men by John Steinbeck
1984 by George Orwell
Frankenstein by Mary Shelley
The Great Gatsby by Scott Fitzgerald
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awthorne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by Garcia Marquez
雜志:
The New Yorker
Scientific American
新聞:
Yahoo News Digest,早晚有兩次新聞推送,每次8條小短文,感覺效果不錯
歷史:
《世界經典英語演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Common Sense
The Federalist Paper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The Gettysburg Address
閱讀外,答題技巧也是要注意的。
在考場上最重要的就是懂得舍棄,準確率比速度重要。
對于英語水平還比較欠缺的,我們建議可以放棄兩篇難的。一般建議文學和歷史,這倆話題,比較難。把精力放在科學上,如果可以保證不錯或者錯1到1.5個的話,最后的分數也不會很難看。
而對于英語水平相對較好的同學,我們建議可以放棄一篇。如果只能放棄一篇,那必然是歷史了。當然,基礎好的學生花很多時間去講歷史可能還比較有意義;基礎一般的話,把主要盡力放在科學上比較有幫助。
語法
在這里,語法問題大家必須要注意兩點:
1.語法并沒有“感覺”中那么簡單,
2.語法的錯一題占的分值比閱讀要大。
首先,我們先來說下為什么學生覺得簡單,而實際考出來的分數卻不盡如人意。在新SAT中語法實則分為語法部分和文法部分。語法是“規則”類的,對錯難易比較容易有直觀感受。而文法部分考察的是單詞的辨析/使用/搭配,過渡句/總結句的選擇,邏輯連詞的選擇等。
這些題目需要結合語境來判斷,在這種情況下文章本身的難易,請注意不是具體某道題的難易,會對學生的主觀感受造成很大影響。所以,很多情況下,學生覺得難或簡單,其實是對文章的感受,并不能很好地反應在做具體題目的正確率對應關系上。同理,這個問題也會出現在閱讀部分。“覺得文章讀懂了”然而“題目做不對”是一類學生的通病。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文理結合”。將做題步驟和方法規范成“公式”,先判斷題型,然后每種題型在每次做的時候都必須按照步驟一一核對,做到考題與考點的對應才是常勝的關鍵。題目有千千萬,但是考試的考點是固定的那么些,所以了解考試的意圖,考點的分布,然后將答題公式化才是對待考試的正確方法。
數學
大部分中國考生,對SAT數學都是帶著“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a piece of cake心態。然而,我們看一組數據:
從官方進行的SAT新題測試實驗數據分析,新數學題目的平均正確率為61.84%,這也就意味著中國考生在新SAT的數學平均分僅為494.71分。并且,文字較多的題目,比如邏輯題、推斷題和應用題等,中國考生的平均正確率令人吃驚的低于50%。
所以想要拿到數學800分,我們做以下事情:
整理知識體系。在整個整理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梳理所有數學范圍的知識點,也可以很快找出哪個地方的內容,或者相應的題目對于我自己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同時,也可以更加精準的定位我的薄弱知識點。
精做OG和真題。所謂的精做是指,完成題后回顧從讀題到得到答案的整個思維過程,思考自己好的地方和錯誤的地方,并整理錯題。
分析錯誤的原因,了解這些錯題是如何錯的,思考如何避免。補充不熟悉的知識點,此外,還有舉一反三,要能夠聯系到不同套題中的共同考點。
然后,適當做一些難度偏大的模擬題,比如普林斯頓。適當做一些難得模擬題,能夠很好訓練思維,這樣做完難題再看真題會做起來容易一些。
最后,培養自己的數學思維。很多同學無法簡化應用問題,最本質還是數學思維欠缺的問題。數學思維并不等價于數學知識點,而是數學知識點的再次運用于發展。良好的數學思維,不僅能夠幫你準確解決簡單的題目,更能在遇到不熟悉的題目時,幫你分析、推導新的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國際學校相關招生資訊,可以撥打電話進行咨詢!
咨詢熱線:400-9609-559
免責聲明: 1. 為方便家長更好的閱讀和理解,該頁面關于學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學校視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們”、“我校”等第一人稱指代學校本身。并不代表遠播公司或其觀點;2. 此網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參考,來源于網絡公開內容,具體以學校官方發布為主;3. 若素材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