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家長:中美家庭教育的差異!
來源:學校大全網時間:2018-03-26 10:50:34
國際學校的目的更在乎培養孩子生活、生存的各項能力,更需要家庭教育的輔助,需要環境氛圍的配合,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而且每一種家庭教育都有別具一格的文化特點。今天我們來看看中美兩國的家庭教育存的哪些差異。讓更多的家長與學生了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別,調整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目的的差異
1. 美國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這個期望值不高。
“社會人”不是一種飄渺的理想,而是一個平實、易操作而又寬泛的要求。
所以美國父母能較為輕松地對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個性中積極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讓子女實現自我價值,就算達到目的,也并不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標如高學歷、好職業,但事實上,這樣的教育卻產生許多“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應,天才產生在不經意中。
另外,在這個目的的指引下,確實能培養子女的自主意識和獨立生存的能力。看看各個階段的美國孩子:他們從小就獨立睡,當會行走時,就自己玩耍,很少父母抱著玩;再大些時,就有自己的空間,房間內的擺設、布置和清理全由小孩負責;他們從小就做些力所能及的有償服務,如做清潔、幫人看小孩、送報紙等,到了高中或大學后就勤工儉學,換取生活費。
2. 中國的家庭大部分是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才”,將來有出息,出人頭地。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這句古話很有道理,但是一想起這苦中苦,很多人也就退縮了,反而會變的墮落。
出于這個目的,中國父母特別關心孩子的各方面成績,要求孩子的無所不能,什么都會,不能比別人家的孩子差。而且由于很少考慮孩子的性格、社會適應能力、公民意識等問題,即使學業成績好,將來也未必能順利地立足社會,有時候,還會使父母的期望完全落空。
家庭教育內容的差異
1.美國家庭教育內容豐富,注意讓孩子在體力、認知、語言、社會性、情感上獲得和諧發展,可稱之為“素質教育”。
在促進體力的增強上,重視開展幼兒戶外活動、體育鍛煉,如在庭院里蕩秋千,野外遠足等;在認知的發展上,重視訓練孩子的各種感官,注意開拓孩子的文化、審美視野,孩子的學習興趣,如父母到圖書館借閱圖書或學習時,喜歡帶上孩子,讓其受周圍環境的熏陶,萌發學習的愿望;國際學校很好的彌補了這一點,在孩子的培養上,教育孩子自我服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要求孩子學會具有與同伴合作、分享、互助的行為;在情感的陶冶上,指導孩子欣賞音樂、美術、舞蹈、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如帶孩子到美術館、博物館觀看各種展品,鼓勵孩子參加藝術創作活動,讓孩子親身接觸、體驗大自然的奧秘,如帶孩子到森林公園旅游,海浪中游泳、攀登巖壁等,很多國際學校的各種活動有上百種,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興趣。
免責聲明: 1. 為方便家長更好的閱讀和理解,該頁面關于學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學校視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們”、“我校”等第一人稱指代學校本身。并不代表遠播公司或其觀點;2. 此網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參考,來源于網絡公開內容,具體以學校官方發布為主;3. 若素材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email protected]。